Bufo bufo - Bufo spinosus
Amphibia → Anura → Bufonidae → Bufo → Bufo bufo
Amphibia → Anura → Bufonidae → Bufo → Bufo spinosus
Bàggiu
普通蟾蜍和西方普通蟾蜍是欧洲体型最大的无尾两栖动物,总体上(包括外形、习性、食性等)几乎完全相同,仅有一处较为细微的区别:西方普通蟾蜍( Bufo spinosus )皮肤更为疣状,常覆盖有细小的黑色角质刺突,这也是“spinosus”名称的由来。
普通蟾蜍( Bufo bufo )的皮肤同样有疣,但分布更均匀且刺突较少。
成体个体体型可达相当可观,雌性体长可达15–20厘米,雄性通常较小(10–12厘米);它们的体态尤其在春季初繁殖迁徙时显得格外壮硕。身体粗壮结实,皮肤粗糙,布满腺体疣点,背部尤为明显,颜色从黄褐色到红褐色不等。腹部颜色较浅,趋近于白色。
头部短而宽阔,具有两枚椭圆形的腮腺(腮腺体),是分泌防御性毒素的部位;在西方普通蟾蜍中,这两枚腮腺从上方观察时比普通蟾蜍更明显地向外分开。眼睛大且位于头部两侧,瞳孔为水平状,适合夜间视觉,虹膜呈铜色,从深金色到古铜红色不等。四肢较长,趾端有力,后肢具蹼,便于游泳。成熟雄性在繁殖季节,前肢前三指上会出现棕色婚垫。蝌蚪体色深褐近黑,体长可达4厘米。
雄性的叫声在大部分繁殖季节的潮湿夜晚都能听到,为尖锐而强烈的呱呱叫(2–5音节的“呱-呱-呱”,通常每秒2–3音节),在交配时节节奏会减慢。
普通蟾蜍( Bufo bufo )分布于几乎整个欧洲大陆,唯独不见于爱尔兰、冰岛、斯堪的纳维亚北部、科西嘉岛、马耳他、克里特岛及其他一些小岛。其分布范围还向西北延伸至非洲,并覆盖亚洲温带地区。
在意大利,普通蟾蜍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方普通蟾蜍( Bufo spinosus )则分布于法国南部、西部和中部、整个伊比利亚半岛,以及可能的北非地区,直至阿特拉斯山脉东北麓。在该区域,该物种还被引入英国的泽西岛。在法国, Bufo spinosus 的东部分布界限大致沿一条假想线,从诺曼底穿过里昂至法国南部,并延伸至意大利的利古里亚西部。
在萨沃纳省及利古里亚西部,两种蟾蜍都很常见,分布从海平面至海拔1000米以上,适应多种环境。西方普通蟾蜍多见于沿海及近海内陆地区,而普通蟾蜍则主要分布在更为内陆的山谷。
这两种蟾蜍主要为陆生,但极具适应性,可栖息于落叶林、针叶林、草地、农田、花园及城市公园,对人类活动环境表现出极强的耐受力。它们的存在始终依赖于临时或永久性湿地,这些水体对其繁殖至关重要,包括池塘、小湖、缓流溪边、水坑,甚至人工蓄水池。
普通蟾蜍与西方普通蟾蜍主要在黄昏及夜间活动,白天则藏身于石块、树干、墙体下或废弃洞穴中。它们性格谨慎羞怯,但在繁殖季(3月至初夏)会进行大规模迁徙:大量个体会从越冬地长距离跋涉至适宜的水域产卵。
其防御行为十分发达:受威胁时会收缩、鼓胀身体、低头并抬高后躯,试图显得更大更难以吞食。只有在被迫时才会跳跃,通常更喜欢缓慢而笨拙的移动。
繁殖方式为蟾科典型的腋抱,雌性产下数千枚胶状卵带,缠绕于水生植物上。变形后,幼体会继续迁移至陆地。普通蟾蜍和西方普通蟾蜍常在11月至翌年3月间集体越冬,藏身于裂缝、洞穴或天然空腔中以避寒。
它们是贪婪的捕食者,主要以节肢动物(昆虫、蚯蚓、软体动物)为食,偶尔也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初生小鼠。蝌蚪为杂食性,摄食植物及动物碎屑。成年蟾蜍的食性有助于自然控制被认为有害的昆虫,包括许多农业害虫。
这两种蟾蜍具备有效的防御机制,但部分捕食者——如水蛇( Natrix helvetica 、 Natrix maura 、 Natrix tessellata )及某些哺乳动物如欧洲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对其毒素免疫。蝌蚪则更易被水鸟和鱼类捕食。
主要威胁来自人类:湿地栖息地的破坏与碎片化、农药使用、水体污染,以及春季迁徙期间因穿越公路造成的大量死亡。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可导致局部种群数量下降。
这两种蟾蜍拥有腮腺和皮肤腺体,可分泌蟾毒素(bufotoxin),这是一种由生物碱和内酯类甾体(如蟾毒灵,C24H34O5)组成的复杂物质。该物质主要在被摄入或注入血液时具有毒性,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引发幻觉或恍惚)及心脏,可能导致心室颤动;局部还可产生麻醉作用。
蟾毒素对哺乳动物的半数致死剂量(LD₅₀)为0.36至3毫克/千克(经非口服途径),但在人类中,严重中毒较为罕见,主要与有意摄入或与黏膜接触有关。建议小心接触蟾蜍,避免手部与口、眼接触,操作后应彻底洗手。
近年来,从蟾蜍皮肤分泌物中分离出的某些化合物已成为肿瘤学和药理学潜在应用的研究对象,但目前距离临床应用尚有距离。